中国交通采集技术发展历史与现状

2019-01-16 16:36:08 276

1.前言

图片关键词

在2014年8月份北京道路交通安全展览上,一些交通信号控制行业厂家问到我,想了解地磁车辆检测器产品的技术和市场情况,对地磁车辆检测器的使用存有比较多的疑问。于是我连同Tranbbs市场研究部的同事,从最终用户、设计院、研究所、集成商、产品商等几个方向对这一产品的使用状况进行了调研。带着用户众多的疑问,以怀疑的眼光去调研产品的适用性,发现造成目前最终用户“远离或观望”地磁车辆检测器的主要原因一个是:在产品不成熟时过快的随着物联网的火热进行了市场推广,安装了大量的目前看存在缺陷的产品;另外一个原因是停车应用场景中,产品技术成本和客户成本意愿没有形成平衡,以至于一些低端产品被使用,有了诸多失败案例。


智能交通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交通采集、信息传输、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四个部分,交通采集技术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的共性基础技术。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研究所统计,“十一五”期间,交通流信息固定采集点由1.6万个增加到7.3万个,交通监控点由9250个增加到5.1万个。根据Tranbbs市场研究成果,2014年与2010年城市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将会翻倍增长,因此初步预测交通流固定采集点也将会有翻倍的增长,达到15万个点左右。


从技术类型上来划分,目前市场中比较常见的交通采集技术包括磁频的车辆检测技术、射频的车辆检测技术、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、波频的车辆检测技术、移动型交通数据采集技术等,有的技术类型中又包括几种采集方式。归纳起来目前市场中常用的交通采集方式主要有线圈、视频、地磁、超声波、雷达、红外线、手机移动终端、浮动车、激光等。


2. 主要交通采集技术的发展历程

2.1 感应线圈

1928年,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公认的车辆检测器,安装于道路附近的麦克风,需要通过的司机鸣笛来触发设备以检测车辆的经过。这种检测器主要应用于十字路口的信号控制。同一时期,开始使用的另一设备是压感的车辆检测器。直到20世纪60年代,感应线圈被用作为车辆检测器,成为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广泛的检测系统。


2.2 视频

视频交通检测最初由美国加州在1976年提出,国外早在70年代已经开始视觉提取交通参数研究。20世纪90年代起进入商业化阶段。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研究。

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最早是使用国外进口产品,主要厂家包括比利时的Traficon、美国ISS公司的autoscope、法国Citilog公司,这些企业仍然活跃在国内市场。国内生产企业主要有成都威路特和动视元等。


2.3 地磁

2003年,美国先思有限公司(SENSYS)成立,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无线流量检测和综合交通数据系统供应商。2008-2010三年间公司流量采集产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,三年同比增长3000%。

我国最早使用地磁车辆检测产品是2007年左右的北京快速路二期出入口信号控制项目,大约安装有700个点位左右,由上海中交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产品(原技术属秦皇岛保全电子研究所,后通过资本运作获得该项技术产品)。当时的产品外形是圆柱体,每两个为一组。该产品比较多的应用在电子警察、卡口、流量采集和信号控制场景中。2009年前后,国内几家地磁厂商从众多参与者中脱颖而出,包括无锡感知技术有限公司、迈锐数据(北京)有限公司、天津市顺通电子有限公司陆续推出地磁车辆检测器产品。


2.4 雷达

从1991年起,RTMS(远程交通微波检测器)开始在北美、欧洲和亚洲广泛应用,应用到路口控制系统、高速公路事故检测系统和流量统计中。国内市场中,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公司在开展对外工程承包中,开发引进了RTMS,并对RTMS全套设置和分析软件进行了汉华和配套工作,在2002-2003年北京市二、三环改造过程中得到安装使用。

目前在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活跃的雷达产品厂商主要有美国Wavetronix、RTMS、奥利维亚Olvia、Smartsensor;国内厂商主要有大华、蓝盾光电子、川速微波、合肥文康、上海慧昌等。


3. 各种车辆检测器的比较

在众多的交通采集技术中,并没有哪种技术能适用各种交通环境,各自都存在有点和缺点。


电话咨询
邮件咨询
在线地图
QQ客服